首页 > 中老关系
中老边境行
2011-04-29 15:26

  今年4月,布建国大使应云南省政府邀请,赴西双版纳等地出席中老边界第一次联检界碑揭幕仪式和中老建交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我此次有幸陪同布大使深入祖国西南边陲,行走于中老边境,亲身感受到中老两国人民的亲密友谊,并领略了云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和独特的傣乡风情。

边界立碑仪式

  11日清晨,布大使一行驱车离开景洪,前往中老边境口岸磨憨,出席中老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界碑揭幕仪式。

  中老边界全长505公里,东起十万大山中老越三国交界点,西至澜沧江/湄公河主航道中心线中老缅三国交界点。边界线我方一侧为云南省,老方一侧为南塔、丰沙里和乌多姆赛省。今年,两国将完成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工作,对边界线位置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并更换界碑。

  揭幕仪式当日,来自两国外交、国防、公安等部门和边境地方政府代表100余人出席了活动。老挝少女身着民族服装,向主席台的贵宾赠送了占芭花环。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和老挝副外长谢姆·蓬玛占分别在仪式上致辞,随后,双方共同为立于口岸的第29号界碑揭幕。

  同行的地方外办同志告诉我,他们都曾参加过中老边界勘界和立碑工作。勘界的工作非常艰苦,联检组要深入茂密的热带雨林,手持砍刀,跋山涉水,从雨林中开劈出一条路。他们每天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忍受湿热的气候和毒蚊、蚂蟥的叮咬,偶尔还会遇见山中的野兽。过去的界碑是用水泥浇灌,同志们赶着马将一袋袋水泥驮上山,如今新的界碑是用整块大理石制作,重达数吨,无法靠畜力搬运,全凭人力和简单机械搬运上山,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听了他的叙述,我不禁对这些参与勘界的同事们肃然起敬,他们用辛劳和汗水,维护了中老边界的完整、明确和清晰,昭显了国土的庄严和神圣。

中老青年大联欢

  为庆祝中老建交50周年,根据两国政府达成的共识,在今年泼水节期间,共青团中央、云南省政府与老挝青年团中央共同主办了中老青年友好系列交流活动。170名老挝青年代表,从磨憨口岸入境,与中方青年一道,在景洪泼水广场参加了庆祝中老建交50周年青年友好交流活动的启动仪式,并观看了大型文艺晚会《印迹西双版纳》。随后,他们又赴普洱等地,欣赏了以普洱茶文化为主题的晚会,种下友谊林,参观高校,与中国青年进行交流。我身处两国青年之中,深切感受到了他们相聚的喜悦和青春的活力。中老关系经过50年的发展,不断深化巩固。中老友谊之火炬,也必将在两国青年的手中继续传递,生生不息。

探访普洱茶的故乡

  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这里众多地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气候凉爽,雨水充沛,云雾终年缭绕于群山之间。当地淳朴善良的人民世代以种茶为生,筚路蓝缕,在大山中开辟出万亩茶园。在这片造化垂青的土地上,培育出名重天下的普洱茶。

  相传普洱茶的种植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为“武候遗种”。古书记载,“出普洱茶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六大古茶山连成一片,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也是历代普洱贡茶的产地。为领略“普洱茶”故乡的美景,我们驱车前往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地处怒山余脉,境内多山峰、丘陵、平坝,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蜿蜒的盘山公路在云雾中穿行,道路两边热带植被浓密茂盛,水气氤氲,苍翠欲滴。在路边偶尔会出现几处橡胶园和稻田,傣家的竹楼和现代化的房舍在田边稀疏地散落。随着山势的增高,橡胶园、稻田渐渐远去,眼前出现的是一排排修剪整齐、依山而种的台地茶树。这些茶园规模都不大,多是农户自家种植。清明前后,正值春茶采摘时节,三三两两的采茶女背着竹篓在园里忙碌着,为茶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春色。

  驱车一小时,我们抵达了位于勐海县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所占地1000余亩,漫山遍野种植着“普洱”“滇红”“紫娟”等各类茶叶品种。科技人员在这里开展遗传育种、栽培、创新、茶文化研究等科研活动。导游指着园中一个门户紧闭的小院说,这里就是普洱茶培育基地,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这里培育出的优良品种,会推广到全省大面积种植,所以小院也可称作是普洱茶的源头。这个时节,景洪骄阳似火,而山中却是一片清凉,凉风习习,夹杂着茶叶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我信手从枝头上采下一芽,在口中细细咀嚼,略带苦涩但又青嫩鲜香的滋味立刻溢满舌尖,令人神清气爽。茶园四周遍植松树,据导游介绍,这种传统的种植方法是为了留住山间的云雾,让茶叶更多地汲取晨曦露水和天地精华之气。园中间或植着几棵香樟树,一来为茶园驱虫,二来让茶叶经年累月吸收香樟的芬芳。茶叶研究所不仅是一家科研单位,同时也开发成“茶马古道”主题旅游园区。入口处,铺着一条长长的石子路。这些石头均是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上运过来的,有些已经被人和马踩得光润圆滑。千百年来,驮运普洱茶的马帮人为求生计,在这条路上挥洒着汗水和辛劳。他们以普洱为起点,北上京城,西北经大理、丽江入藏,再转至尼泊尔、印度。东出越南、南出老挝、西南出缅、泰等国。蜿蜒的古道,留下了醇厚绵长的普洱文化,回响着一串串叮当的马铃声。茶园深处,有一处别致的院落,再现了当年云南茶商的生活及马帮驿站的繁华。院落里摆着从云南各地收集来的茶灶、茶锅、压茶饼的石磨,还有经历岁月磨损的马鞍、马甲等。在干净、通风的贮茶仓库旁,有一个木制的院门,推开小门,眼前豁然开朗。开阔的茶园盛着满眼的碧绿,一条清渠在埂边缓缓流动,两位采茶女在园间劳作累了,正呢喃私语,声音忽远忽近。眼前的景色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一路走来,我们品饮着不同种类的普洱茶。在青山碧水,景色宜人的普洱市,热情的外办主任拿出了家里珍藏30年的好茶。这些茶叶是从深山古茶树上采摘而得,经过漫长的自然发酵,由生茶慢慢陈化成了熟茶。身边的茶炉滋滋作响,升腾起袅袅雾气。素净的茶具里,茶汤剔透如琥珀。一口入喉,醇厚中透着浓浓的山野之气,散发着三十年时光沉淀的味道。外办的同事们告诉我,在普洱地区,还保留着大片数千年历史的古茶园,为先人驯化栽培。古茶树虽历经岁月磨砺,饱含风霜,每年仍能发出的鲜嫩的芽叶,焕发着勃勃生机。听着描述,我的心已神游到那古意盎然的茶园中。此刻,时光凝滞,唇齿留香,我的心如那清明前刚采下来的春茶,缓缓舒展、沉静,与同采此茶,共品此茗的古人进行着穿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柔情傣乡,狂欢泼水节

  这次赴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我们有幸遇上了傣族的泼水节。这是景洪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本地的市民和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挤满了大街小巷,全城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柔情似水的傣族姑娘换上了传统的民族服装,她们身着修长的筒裙,露出纤细的腰身,发髻如孔雀开屏,头发上的鲜花将青春的脸庞映衬得更加娇媚。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泼水节更具特殊的意义。5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与各族人民欢度傣历新年。当地的报纸上,长篇登载着版纳各界人士回忆总理过傣历新年的点点滴滴。在景洪曼听公园,矗立着总理身着节日的傣装,左手端水钵,右手持橄榄枝,把象征吉祥幸福的水洒向各族群众的全身铜像。节日期间,版纳州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我们也有幸感受到了版纳浓郁的民族风情,融入了这欢乐的海洋。

  傣历新年的第一天,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澜沧江渡口上搭起了观礼台,身着各族服装的少女手捧银钵,用树枝蘸着银碗里的水向来宾们轻轻地滴洒。江边沙滩上搭起了一长串彩棚,傣家的赶摆活动拉开了序幕。傣语中“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是泼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赶摆场上人山人海,货摊林立,傣族妇女们支起烧烤摊,售卖着芭蕉叶裹烤鸡、烤鱼、芝麻河苔、竹筒清蒸糯米饭等食品,烟火缭绕、香气四溢。我惊讶地发现,傣家的饭菜竟与老挝人民平日吃的一模一样,傣语的农耕词汇也与老挝语非常相似,看来中老两国的文化和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陈毅副总理有诗云,“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亲无间,共饮一江水”。我想,这是对生活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老缅等国人民最生动的写照。夜幕降临,澜沧江畔月朗星稀,白天的暑热渐渐散去,清凉的江风扑面而来。景洪民众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来到江边。他们点燃蜡烛,许下新年的心愿,将河灯缓缓推入水中。夜色中的澜沧江闪耀着点点灯火,渐渐汇成了一条流动的银河。一盏盏通红透亮的天灯从人们手中徐徐升起,带着人们对来年的期盼和祝福,悠悠飘向茫茫天穹。

  西双版纳,是我国西南边陲一颗碧绿的翡翠。那茂密葱郁的雨林、绿树掩映的村寨、热情好客的人民、醇厚香浓的普洱茶,留给了我们一生难忘美好的回忆……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